好作者都会珍惜读者的时间
纳瓦尔谈他如何筛选高密度写作、为何欣赏叔本华,以及为什么德伊奇代表了面向当代的工业化哲学。
好作者都会珍惜读者的时间
原文:The Best Authors Respect the Reader’s Time(2025 年 9 月 24 日,nav.al 发布)
Nivi: 你和叔本华完全不一样——他是学院派哲学家,而你更像面向大众的“工业化哲学家”。很多人会建议我们去读亚里士多德、维特根斯坦这些经典。我几乎都看过,收获有限,反倒是你们在 Twitter 上的讨论更有价值。如果有人想学哲学,我会直接让他去读大卫·德伊奇(David Deutsch)。
纳瓦尔: 你说得没错。那些名字我也看不下去,我也不喜欢柏拉图。很多哲学书都是为了一套包打天下的体系,结果写得艰深又绕人。叔本华一旦转向和哲学家对话,就会掉进同样的坑。
我喜欢的是他的短篇随笔,那才是“高密度写作”:观点锋利、例子恰到好处,读一段就能琢磨半天。他如果活在今天,绝对是 Twitter 王者。读他的作品让我写作、思考、看人都更敏锐。
当然,他写于 19 世纪早期,一旦谈到科学、医学或政治就难免过时。但他关于人性的洞察是永恒的。
选书要看信息密度
谈论人性时,我推荐去读“Lindy 书单”——那些穿越时间仍被阅读的作品。可如果你想建立自己的专长,甚至靠知识挣钱,就得紧贴前沿,因为这类知识更新很快。
两类书都合理:一类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人性经典,另一类是能立刻实用的前沿知识。我不理解的是,那些既不 Lindy、也不关乎人性、却又很古老的书——纯粹耗时间。
至于内容密度低的,比如大部头历史书,我会谨慎投入。我喜欢威尔·杜兰特的《历史的教训》,因为它是十二卷本《文明的故事》的精华提炼。我的历史背景够用,就不必原封不动啃完十二册。
尊重时间,追求智慧
到了人生这个阶段,我要读的是高密度作品。你可以说这是“刷视频时代”的短注意力,但我认为这叫尊重时间。我们已经有大量资讯与基础知识,现在需要可以贯穿这些信息的“智慧骨架”。
叔本华就属于高密度写作,德伊奇也是;博尔赫斯、特德·姜、早期的尼尔·斯蒂芬森都如此——字里行间装满洞见。
最优秀的作者会替读者把冗余砍掉,留给你的是提炼过的结构化观点。我们读书,不是为了增加阅读时长,而是为了在最短的时间里接上最高质量的思想。尊重读者时间的作者,值得我们反复阅读。